top of page

緣起

     從2018邁向2019年,台灣與國際社會都是充滿著衝突的年代,媒體中充斥著各種的暴力事件、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不信任、文化與性別群體之間的對立…等事件,很多人都為此所苦,社會上迫切需要「對話」(dialogue)。對話,不僅只是表達與溝通,還包含傾聽與理解;是一個雙向的歷程;不是以說服為目的,而是以理解與反思為核心;可以真正傾聽與理解彼此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深層的感受,這正是諮商專業的核心概念「同理心」(empathy)的真正意涵。然而諮商專業發展至今,同理心一詞似乎被簡化成一種初階的助人技巧,事實上要達成它是十分困難的。諮商人員究竟該如何回歸原始(back to basics),重新檢視「對話」在心理諮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各種的對話脫離不了「關係」(relationships)的脈絡,舉凡家庭關係、親密關係、友伴關係、職場人際關係、師生關係、族群關係、性別關係…等皆是。許多民眾心理的痛苦多半都是圍繞在這些關係,有些是缺乏維持關係的技能、有些是在關係中不滿足、有些是關係帶來暴力或傷害、有些是關係中充滿衝突與負面情緒。這些關係的困擾若不能化解,可能會危害到個人與群體的身心健康。關係亦是諮商歷程中的關鍵因素,諮商人員究竟該如何運用關係、修補案主的關係、提升關係的品質?

     為了要更了解促進關係提升及如何促進良好的對話,我們認為晚近心理學中的兩大典範是很有幫助的,一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二為「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正向心理學協助心理學家與助人工作者從過去聚焦在關係與對話的病理與問題面向,轉而去看到關係的力量、韌性與優勢,諮商輔導人員的目標不再只是協助去除案主的關係病理動力,而是能去增進關係的韌性與力量,達到增強權能(empowerment)。社會建構論則是用批判的觀點,挑戰我們世俗對於真實的認定,協助助人工作者跳脫專家的角色,透過與案主及其社群的對話中,擴增對於關係真實的理解,進而接受多元的真實存在。此觀點同樣可以從病理化的位置跳脫出來,協助案主發展與建構新的、更偏好的關係樣態,敘事治療、合作取向治療、開放式對話…等助人模式都是在此立場之下所發展出來。

  基於上述理由,本研討會希望能透過研究成果及實務工作的分享與交流,站在以實徵研究及社會實踐為基礎的立場,並以人性關懷為出發點,進而發展出有效的對話與相互理解策略,最終提升人們的個人幸福關係品質。 

bottom of page